487  
查询码:00000256
地图基本知识(四)--地貌判读
作者: 潘帅 于 2021年10月21日 发布在分类 / 人防组 / 人防业务 下,并于 2021年10月21日 编辑
地图 作战指挥

1.地貌的表示

地表的起伏形态,称为地貌。地形图上主要用等高线来表示。

所谓等高线,是地面连接高程相等点的连线。

1.1.等高线表示地貌的特点

等高闭合 :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,并各自闭合成环圈。
多高少低 :在同一幅地形图上,等高线多,山就高;等高线少,山就低。
密陡稀缓 :在同一幅地形图上,等高线密,坡就陡;等高线稀,坡就缓。
形似现地 :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和相应实地地貌形状相似。

1.2.等高线的种类

等高线根据其作用的不同,分为四种(图6-12)

1.2.1.首曲线(基本等高线)

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,用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。

1.2.2.计曲线(加粗等高线)

为便于在图上计算高程,从高程起算面起,每隔四条首曲线描绘的粗实线。

1.2.3.间曲线(半距等高线)

按1/2等高距测绘的长虚线,用来显示首曲线不能表示的局部地貌。

1.2.4.助曲线(辅助等高线)

按1/4等高距测绘的短虚线,用来显示间曲线还不能表示的局部地貌。

1.3.等高距的规定

相邻两条首曲线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叫基本等高距。在同一幅地形图上,基本等高距是统一的。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,基本等高距有不同的规定。如表。
比例尺
1:2.5万
1:5万
1:10万
1:25万
1:50万
等高距
5米
10米
20米
50米
100米

   

2.地貌的识别

地貌形态虽然多种多样,但它们都是由山顶、鞍部、山背、山谷、山脊、山脚、斜面、凹地等地貌元素组成的。掌握了识别这些地貌元素的要领,即能识别各种地貌形态。

2.1.山体各部形态的识别

山顶

山体的最高部位称为山顶。根据等高线特性,它必为数条封闭曲线所表示,且内圈高程大于外圈。若图上顶部环圈大,由顶向下等高线由稀变密者,为圆山顶;若顶部环圈小,由顶向下等高线由密变稀,为尖山顶;如果、顶部环圈不仅大,且有较宽的空白,向下等高线骤然变密,则为平山顶。

山背

从山、顶到山脚向外凸出的山体部分称为山背。它的中央棱线称为分水线。山背等高线形状向山脚方向凸出。若曲线在分水线上呈尖形拐弯,为尖山背;呈圆形拐弯,则为圆山背;若曲线平齐,分水线附近宽阔,而山背两侧曲线较密,则为平齐山背。

山谷

相邻两山背或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称为山谷。它的中央最
低点的连线称为合水线。山谷等高线是凹向山体的曲线,山谷依横断面的形状分为尖形( V 形)、圆形( U 形)和槽形谷。它们的曲线在合水线拐弯处分别为锐尖、圆弧和平直形。其在合水线方向上间距大,则谷底平缓;间距小,则坡度大。两侧曲线间距小,则谷窄;间距大,则谷宽。

鞍部

相邻两山顶间形如马鞍状的凹部称为鞍部。按照等高线原理,它在地形图上必为两组对称的等高线。一组为山背,另一组为山谷等高线。

山脊

数个相邻山顶、山背和鞍部所连成的凸棱部分称为山脊。山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。在地形图上,依山脊线上诸山顶、山背和鞍部的不同形态,可以判别山脊的宽窄与坡度的大小,以及翻越鞍部的难易程度。

山脚

山体与平地的交线称为山脚。它是一条明显的倾斜变换线,由此向上,等高线密集,山背、山谷等高线十分明显;向下,等高线稀疏、平滑,没有明显的谷、背区别。

斜面与防界线

由山顶到山脚的坡面称为斜面。军事上把朝向敌方的斜面,称为正斜面;背向敌方的斜面,称为反斜面。斜面按其断面形状分为等齐斜面、凸形斜面、凹形斜面和波状斜面。斜面上坡度变换的界线,称为防界线。防界线是军事上挖掘堑壕、控制坡面的有利地线。所以斜面上坡度变换的界线是判断防界线的依据。如图6-13所示,等齐斜面,坡度一致,等高线间隔大致相同,防界线位置靠上;凸形斜面,上面缓,下面陡,等高线上疏下密,防界线位置靠下;凹形斜面,上面陡,下面缓,等高线上密下疏,防界线位置靠上;波状斜面,坡度陡缓交叉变换,等高线疏密不等,交叉变化,防界线有数条。

凹地

四周高、中间低,无积水的地域称为凹地。大范围的则称为盆地。凹地在地形图上也是由等高线表示的,但内圈等高线的高程小于外圈等高线之高程。

2.2.特殊地貌的识别

凡不能用等高线形象表示的地貌形态,称为特殊地貌。它包括地表因受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有地貌形态的变形地貌;以及地貌形体较小,用特定符号放大表示的微形地貌。前者如冲沟、陡崖、崩崖、陡石山、滑坡等。

2.3.土质的识别

土质,指构成地面物质的性质。它包括沙地、砂砾地(戈壁滩)、龟裂地、石块地、盐碱地、岩石地等。

3.地貌的判读

3.1.高程与高差的判定

我国的地面高程,以黄海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起算面,从这个基准面起算的高程叫真高,也叫海拔;不是从这个基准面起算,而从某一假定基准面起算的高程叫假定高程。起算面相同的两点高程之差叫高差。
地形图上的高程分别用黑色和棕色数字注记。如控制点及部分山顶、某些地物的高程,用黑色数字注记;等高线的高程用棕色数字注记。按高程注记可判定图上任何一点的高程以及点与点之间的高差。

高程的判定

当所判定的点在等高线上时,判明该等高线的高程,即为该点高程。点在两等高线之间时,可先判明相邻两等线的高程,再按其所在位置估计。点在山顶或鞍部而又无高程注记时,通常先判明该点下方一条等高线的高程,然后再加上半个等高距的米数。

高差的判定

判定两点的高差时,可先判定两点的高程,然后相减即得高差。

3.2.起伏判定

根据示坡线判定

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是上坡方向,另一端是下坡方向。

根据高程注记判定

高程渐增的为上坡方向,高程渐减的为下坡方向。等高线
注记的字头所指的方向是上坡方向。

根据水流方向判定

当等高线的河流的一侧,并与河流平行时,靠近河流的为下坡方向,反之为上坡方向;当等高线横穿河流时,上游的等高线是上坡方向,反之是下坡方向。

3.3.坡度判定

使用坡度尺量读

在地形图南图廓的左下方绘有坡度尺,其下方底线上注有从1~30的坡度数值和3.5%~58%的百分数,从下至上有五条曲线,可以分别量出2~6条等高线的坡度。当量取两条等高线间的坡度时,先量取图上两条等高线间宽度,然后移到坡度尺的第一条曲线与底线间的纵方向上去比量,在等高线宽度与坡度尺上间隔相同的位置下面,读出相应的坡度。

根据等高线的间隔估算

地形图如果采用统一规定的等高距,那么相邻两条首曲线的间隔为1毫米时,相应现地坡度为12。根据等高线间隔大坡度缓、间隔小坡度陡的特点,只要用12除以间隔,即得实地坡度。如等高线间隔为3毫米时,则坡度为12÷3=4;等高线间隔为0.6毫米时,坡度为12÷0.6=20。



 推荐知识

 历史版本

修改日期 修改人 备注
2021-10-21 10:30:36[当前版本] 潘帅 1.0

 附件

附件类型

JPGJPG

预览图

知识分享平台 -V 4.8.7 -wcp